从“微量网”说开去

这几天在《金融世界》微信公众号看到证监会创新业务监管部祁斌主任在“2014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圆桌会议”的主题演讲,其中提到华尔街为何没被互联网金融取代,我不由想祭出马克思的辩证法(尽管现在网上泛起对辩证法的辩证思潮)。

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是在渠道推广、流程设计、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创新,但其作为金融本身,在配置资源、经营风险上的本质属性是不会变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华尔街与互联网金融本质相通、一脉相承,前者不必为后者所取代。但另一方面,其亦未尝不会揖别故我、拥抱创新。

众所周知,华尔街主流业务专业化属性高、特异化程度强,得以建立起自身一时难以逾越的壁垒;但此番看到的“微量网”,以及更早的RizmProdigioCoolTrade等,就借助互联网技术,为个体投资者取下机构智慧的火种,并通过组织的扁平化与流程的重构,让走向自由联合的个体有了与机构智慧对抗的可能。

我联想到,星际高手都强调“微操作”,这正如美国提出的“网格作战”理念:通过单兵信息装备、战区通信链路使指挥中心对战役的操控精确至单兵级,兵员之间建立起实时的反馈共享机制以提升协同能力(梅特卡夫泪流满面),从而整体提升单兵作战能力与多兵种配合能力。生产力的发展,使每个个体都有可能掌握英雄般的力量,进而世界被不断拍扁,组织流程被不断打散重构,赋予“团结”以更加惊人的力量。

量化投资犹如此,银行对公何以堪。

传统上,商业银行对公业务也有着个性化、专业化的特点,似乎相对于在互联网蓝海中搏浪起航的零售业务,有一种天然的自得。

然而,伴随现今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升级,企业数据信息从内外部、纵横向消除孤岛、走向通联,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向云端迁徙,企业不仅随着改革的深入与制度的完善,在产权与战略决策层面不断提高自身社会化程度,更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在微观层面让潜在利益相关者个体更广泛地参与到常规运营决策中来,从而赋予“社会化大生产”更深刻的内涵。

此时,商业银行如果不主动对接企业需求,进而以利益相关者诉求为中心来发掘需求点、提升产品与服务,那么商业银行对公领域客户需求特异与业务技术复杂的特点,与其说是专业壁垒,不如说是心理围城。

用数据计划市场,减少资源前向错配与后向融通而带来的交易成本,构建更有计划的自由市场经济。对于商业银行对公业务来说,这不是蓝海,这是广阔无垠的星辰大海。

不同于在美国的情况,“互联网金融”概念为何在中国受到热捧?原因之一可能是互联网在中国还承载了金融改革破局先锋的期望。金融体制的僵化一方面阻碍了互联网金融的充分发展,却也在另一方面为互联网金融积累了足够的势能,让其在一开始就能如此稳立潮头、势不可当。这跟“墙”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方面阻碍了国内互联网发展与创新,却在另一方面充分保护了多为copycat模式的民族产业,并让其在本地化与微创新的基础上终得以与海外巨头一较高下。

八月潮涌,改革未央。纪念小平诞辰,重温历史先声:“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办法再多一点,步子再快一点。”(华国锋语)

让我们忠于理想,让我们迎接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