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考级之我见

笔者有过近四年的小提琴学习史,但悔其懒多勤少;后过了业余四级,终因课业压力与之惜别。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物事中,小提琴算是单纯的。别的不说,单这英语,过了四六级,笔者又汲汲于托福雅思GRE,考级之路漫长而错综,以致睹见小提琴时,总是过意不去——当初要有搞英语一半的热情,我完全可以做得更好。套用一句英语学习格言就是:“Practice, practice, and more practice is the only way to success.”

后悔了?那倒未必。我以为,除非以此为业,音乐学习本来就是培养兴趣、陶冶性情、开阔视野的事情;相较而言,考级成绩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一言以蔽之,“钓胜于鱼”。犹记得当时陪同我们学琴的家长们表现得甚至比老师还开明:都说考级不过是为了检验阶段性的水平、学习成果而已,不必太过看重。实际上,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同学们过级率出奇地高,优良率亦颇为可观。考级成绩出来后,我们也大都淡然处之,倒是对评委老师的评语格外重视——毕竟那些人可都是有来头的。我还清楚记得考三级时老师给我的评语:“注意音准,弓与弦要成九十度。”考四级时,那阵仗就吓人多了,连证书都是烫了金从北京发来。怎奈我“程”姓被误作“陈”姓,初一进初二之暑假过的级,现在都快大二进大三的暑假了,仍未有勘误之举,足见笔者对考级结果的态度。

接触小提琴这么多年来,近几年有一些问题见得特别多:不是“学习几年能考几级”就是“考上几级要学几年”。与其说我少见多怪,不如说这时代变得太快。笔者迷惑于提问者的动机:究竟是学小提琴还是学考级?设若果真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他们会不会执著地认为,一旦学满了那么几年,考级时就一定能考个八九不离十?要是在这期限里没考上,他们会不会认为自己根本不适合学小提琴,——甚至自己根本没有音乐细胞?另一方面,即算考上了级却又如何?莫不是可成为升学、发展的重要砝码?要真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倒想奉劝几句:与其如此绕弯,实不如把全部精力放到本职上来,后者更见成效。我以为,这其中自然还少不了炫示的心理:父母向别人炫耀自己的孩子、年轻人向同龄人炫耀自己的奇巧……所有这些,应为这急功近利之时代的通病。

笔者曾不止一次碰到诸如“学三年考八级”之类的豪放说辞,无论是从同学口中还是自网络论坛上。现实中还颇有人众津津于此道。笔者并不是怀疑这类说法的真实性,但且让我把自己当时学琴的经历摆一摆。

学小提琴并不容易,经典教材如《铃木》共八册,另有音阶练习、经典的《开塞》、《顿特》、《马扎斯》练习曲教程等,还有更高阶的如双音练习,以及名目繁多的中国曲目教程等等。如果要准备考级,一套考级教程必不可少,而其中很多协奏曲、奏鸣曲皆未曾相闻。——还没完,它们尚不包括老师为配合自己教学而补充的各类曲目。并且,遇到较长、较难的曲目,老师要好几次课才能授完。我们大多从小学开始学琴,时间充裕如是,每星期只抽半天学琴,寒暑假课次较多,而考级冲刺时则周一、三、五晚外加双休日半天。我们是小班授课,每班不足十人。每次课上,先是学生逐一登台独奏上次课所授曲目,由老师做出点评或批评;接着老师引入新课并示奏此次曲目,再仔细分析曲谱,讲授理论、要点、技巧并适时示范;然后同学们分开练习,老师逐个手把手地辅导通奏全曲;最后在老师的指挥下,同学们进行当堂合奏,一次课这才算完。

小提琴是一门艺术,最是讲求基础扎实,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来形容毫不为过。有人说,弹钢琴的入门不久,即可能弹出优美的曲调;而同情形下,拉小提琴的则很难拉出动听的旋律。我想这是有道理的。钢琴的发音,有很大一部分是机械本身完成的;而对于一个小提琴手而言,按弦的精准、力道,持弓的姿势、力度,运弓的把握……无一不由自己费心。而且小提琴不易奏出像钢琴般丰富的和声,仅此一点,提琴之难可见一斑。或许你能把几首曲子拉得像模像样,但小提琴演奏中的音准、音色、姿势、细节处理等等方面的功力是永远也无法神似的。而要想自己的技巧日臻完善,唯一的办法就是广泛涉猎勤练习、多听多看多模仿,从一开始就打牢自己的基础。经典的铃木教学法甚至并不要求学生一开始就能视谱,而是强调多加模仿、多听录音以培养乐感,学习过程中不停复习、决不丢下以往学过的内容,养成良好的习惯、重视背谱演奏等等。至于音阶、练习曲,则更是小提琴学习者的日课。我怀疑那些标榜“三年考八级”的人是否都做到了这一切;很可能,他们为了考级就只猛拉那几首指定的曲目。这样的学习,是很难在小提琴方面有所造诣的。我所参加的音乐考级,因其业余性质,评委老师都是不远万里从北京请来,而场地就租借自艺校、甚至——商场,评委老师不忍打消我们学琴的积极性(毕竟是业余的),在通过方面往往不愿太过作难。一切的一切,难道仅凭一张过级证书就能证明你的水平吗?或许当你拉着花哨的曲调时,行家就能从惨不忍闻的音色中听出你徒具八级证书、实只三级水平。更可怕的是,你对这一切还全然不知,继续着以往的不良习惯、继续搭建华而不实的空中楼阁。另外,笔者当年考级时,尚有“考五级前必先过四级”等硬性规定,不知现下政策有无放松。近来欣闻加试素养的消息,这涉及到乐理知识的方方面面,想来对那些怀有速成之心的人更非利好了。

我还想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时下网络游戏颇为盛行,其中多有“练级”之说,少有“过级”之辞。其含义是,等级的提升要靠平时一点一滴积累经验得来——功力到家了,级别自然就上去了,而绝非仅仅是在指定的时间到指定的地点打几个指定的BOSS那么简单。同样,我们的学琴之路也应当是一个漫长的“练级”之旅。

诚然,“学三年过八级”或果真大有人在,但至少,这不值得被标榜——毕竟这不是学好,而是效尤——我以为。

笔者学琴两载有余,始过三级;越明年,得过四级;于备考五级途中放弃。至今,我从小提琴中收获良多。她为我打开了仰望一个全新世界的窗口,在这个常人无法企及的世界中,我学会了用另一种眼光来看待周围的犬马声色;在激情燃烧的时刻,她助我兴致;在落寞的时候,她给予我信心……小提琴使我成为一个兴趣广泛的人、一个外向开朗的人、一个引人注目的人、一个生活丰富的人。

我们推崇素质教育,而学琴的目的也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