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账户”到“帐户”——写在支付宝9.0发布之际

可能是因为高三语文上落下的强迫症与大学时的网上冲浪,我对“账户”与“帐户”有了关注。

在高三学语文实在是一个很奇特的经历。我们要面对许多莫名其妙的多音字,最可笑的例子就是“龟”。有一次同桌王兄写了“龟龟龟”仨字给我看,我本以为他是模仿珍珠港战役上的“虎虎虎”,聊发对原始生命力的崇拜;哪知他转而像孔乙己似的,告诉我这仨字应读成“归军秋”,其中“秋”的读音用于唐朝时一西域古地名——“龟兹”。敢情孔乙己通过科举知道了“茴”字的三种写法,我们通过高考得知了“龟”字的三种读法。高三语文课上那些难以忘怀的新知当然还包括一些乱七八糟的成语:在大学里的夜谈会或是平时突然冒出了一个非常拽的词语,我们就会笑着说这是高三时学的。我们还会背许多文言佳句,如“汝之不惠甚矣”,逗得前来串门的女生“谷歌谷歌”地直笑。

我发现,Google的登录页面中,Account被翻译为“帐户”,而非“账户”。诚然,这或许只是一时习惯使然,不必过度解读,但我们由此出发,洞悉从“账”向“帐”的进化仍然是有意义的。

数据资产

大学时,曾偶然在我爸爸面前提及要在某个网站上注册一个“帐号(帐户)”,结果他立马警觉起来,问我会不会有危险,会不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失等。——在他的思维里,“账号(帐户)”似乎永远跟“钱”的核算有关。我费了一番劲向他解释,这种“帐号(帐户)”与经济利益无关。

会计上对“资产”是这样定义的:

资产是指由企业过去经营交易或各项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尽管企业运营中,显性的“钱”或许只有“库存现金”、“银行存款”,或者再加上“交易性金融资产”,但由于会计基本上只关注“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因此即算虚妄如“商誉”、“无形资产”等,也可使用货币计量统一到金钱核算上来,这与统计综合评价中的“同度量因素”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一言以蔽之,传统的会计核算账户所记载的本质乃是经济利益。先前说到我向我爸爸解释那个网站帐户与经济利益无关,说的也是其与传统会计账户的区别:会计账户记载经济利益,数据帐户记载数据资源。

正如在会计信息系统数据模型中的REAL建模方法所展现出的理念一样,会计的关注点在ERP发展浪潮中逐渐从单纯的财务信息扩展到更全面的信息,从而既从会计准则上,也从信息化实践上,赋予会计账户更多的内涵与记载范围。然而,会计所关注的信息,最终仍然可被归结为经济利益上来,这是没有改变的。

相比会计账户谨慎的与时俱进,数据帐户内涵的演化不可谓不一日千里。数据帐户依托Web 2.0的浪潮而发展壮大,最初是为了身份识别,用于以客户为中心,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个性化服务。逐渐地,数据帐户记载了与用户相关的越来越多的信息,无论从信息量,还是信息种类上,都急剧扩张开来。到如今,传统数据帐户对金融信息的接管,亦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典型的例如支付宝。然而,回归数据帐户的初心,它一如既往地关联着用户的其他众多利益:知识的、情感的、娱乐的……

因此,在数据时代,“资产”的定义应改为:资产是指历史信息,它是由利益相关者拥有或控制,预期会满足利益相关者各方面需求的资源。农业银行唐时达等提出的“数据质押”理念也印证了这个观点。

金融的数据本质

陈志武在《金融的逻辑》一书中提及:

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到价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金融学就是研究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为什么会出现、如何发生、怎样发展,等等。

万建华在《金融e时代》中写道:

金融业就是以计算机网络为生产设备,不断存贮、处理、识别和传输关于财富的承诺和许可的所有信息,实现财富与个人生活和商务活动的同步化。

当货币从金本位演化到信用本位后,金融的虚拟化程度有了本质的提高,从而让金融行业在实质上变成了经营数据的行业。无怪乎有人曾说,工商银行才是全球最大的IT企业。

同一种基因,不同的成长

说起数据经营,最衷于此道的非互联网企业莫属。那么,同为经营数据的组织,商业银行和互联网企业之间有什么不同呢?

人才结构

研究企业的发展战略,除了研读它的年报,有时我还喜欢看它的招聘广告。例如,当你细读阿里小贷或民生小微的招聘岗位时,你肯定能在其发展战略方面略有所得。这也启发我,企业的人才结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经营模式。

重模式的互联网企业,其人员组织模式往往是“客户—运营—产品—技术研发”,轻模式的互联网企业,其链条可缩短至“运营—产品—技术研发”,其产品经理往往能担负起洞悉市场、沟通客户的职责。互联网的核心在于,其前台获客、中台运营、后台管控均依托于信息化、互联网的手段进行,这样,在客户一端能实现批量获客、体验优化、精准营销、长尾服务等;在运营一环,由于业务人员是通过机器间接服务于客户,因此得以实现高效大规模的服务;在产研一侧,由于其与市场的距离未被拉长,因此更能实现对市场的准确感知,实现产品的快速迭代。

商业银行中,传统业务中的人员组织模式往往是“客户—运营—产品”,技术研发与其他环节的链条往往被拉得很长。这就会在服务模式与研发机制两方面带来影响。服务模式方面,在传统对公业务中,客户经理成了对接外部客户的唯一入口,信息化的手段仅作为档案簿记系统与底层交易核算系统,来取代过去的文件袋与手工台账;零售业务方面,其客户粒度较小、产品服务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先天属性,使得信息化的手段得以前置、直面客户,但在不少商业银行中,其对“以客户为中心”的理解与实践仍然相对互联网企业略逊一筹。研发机制方面,互联网企业的链条较短——从产品经理到研发工程师,而金融企业最接近市场的通常是客户经理,这就存在一个从客户经理到产品经理再到研发工程师的更长的链条,并且,在金融企业更加强调科层体制的现实下,这种链条还会被进一步拉长,这不仅导致效率的降低,也容易导致需求的偏差。

过去,人们常说“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而现在,更强调“精准制敌于千里之外”,过去端坐军中帐的将军,越来越多地得以出现在经营前线,而手中的兵器就是信息化工具。在信息化的生产工具下,经营一线与管理层之间能建立良好的信息馈送通路,企业组织结构一般更为扁平,管理人员能更有效地面向市场、面向客户;此外信息化的手段能极大拓展人的控制力,使管理者也能更深入参与到具体业务运营中来。

数据属性

在所关注信息的种类上,互联网企业依据自身商业模式切入点,专注于处理与人本身需求相关的数据,而在过去,银行基本只专注于处理与资金相关的数据。如何实现从“账户”到“帐户”的跃迁,是商业银行迎击互联网企业挑战的关键。

从农业银行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型商业银行的相关探索:农业银行BoEing系统详细记载并集中管理客户的基本信息、合约信息、财产信息、交易信息、关系信息等各类信息,建立起完整的客户统一视图,帮助银行有效识别客户,了解客户;在有效识别客户的基础上,借助客户分组分类、客户营销管理、客户风险控制等手段细分客户,并通过产品定向销售、差异化定价为客户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以客户为中心”是BoEing系统总体三大目标之一,为实现该目标,BoEing系统改变以往客户信息由各产品分散管理的方式为现在由客户信息模块集中管理的方式,包含对公客户的基本信息、扩展信息、关联企业信息等,所有对公产品、合约均能够与客户信息建立映射关系,便于形成“客户统一视图”,实现了“以账户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

然而,在互联网巨头眼中的“以客户为中心”,显然是一番更令人神往的宏大叙事:互联网企业的数据经营是更加以客户为中心的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围绕用户可能的需求,满足其所有的需求,而金融只是其中的需求之一,完全可以整合进整个生态与闭环中来。反观金融机构,从一开始,它所谓的“以客户为中心”应该说是“以客户的金融需求为中心”。因此,当大型商业银行说起“大数据”时,想的都是用大数据为金融服务,而同体量的互联网企业说起“大数据”时,谈的是为用户的全方位的需求服务。在这两种不同的数据经营特质下,其客户粘性与价值创造能力不可同日而语。

互联网金融时代,传统互联网巨头在深耕用户生产生活所需的诸多信息服务后,开始把视线投放到金融这一信息属性尤为强烈的领域上来,并围绕自身平台战略形成繁茂的商业生态,各领域业务形成信息充分流动的闭环。而在这个跨界的年代,无怪乎商业银行自身也开始向其他产业领域渗透,例如方兴未艾的银行系电商。

这种趋势,是与互联网时代,生产者以更小的粒度与更广泛的联系,使“商业生态系统”的理念受到空前重视密不可分的。“商业生态系统”(Business Ecosystem)最初由美国学者摩尔(James F. Moore)于1993年在《哈佛商业评论》杂志上提出,是指由相互作用着的组织与个体组成的有机的经济共同体。在这个系统中,产业领导者、供应商、分销商、市场中介、竞争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协同演化出各自的角色与所具有的能力,并倾向于在一个或多个核心企业所确立的协作框架内,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等方式构建出资源、信息、资金循环流动的价值网,最终以创造和增加的价值为目标客户提供产品或服务。

互联网企业向金融领域的扩张,存在诸多优势。第一,在客户营销上,有更多贴近日常生活需求的引流入口;第二,在业务流程上,交易的交互过程能随使用场景无缝切换,使业务办理更加流畅便捷,用户体验良好;第三,风险管理上,由于能掌握客户在不同业务领域的数据,形成交叉验证与价值闭环,从而更便于全面掌握客户风险信息;第四,成本上,能借助业务协同、交叉销售充分摊薄成本。

今年年初有两个很有象征意义的事件,一个是阿里市值超过工行,这在我看来,代表着互联网综合服务模式在资本市场上对单纯的金融服务模式的成功;第二个事件是,几乎与此同时,在春节红包大战中,支付宝又被微信抢了风头,我们对比支付宝与微信的信息属性,不难发现这是对人的需求满足更加全面的服务模式的胜利。微信红包及微信支付对支付宝的釜底抽薪,说明了在综合数据经营领域,不但金融机构在与互联网巨头的竞争中受到新的挑战,即算在互联网企业之间,更加整合化的数据经营,也比较为单薄的数据经营更有优势。而刚刚推出的支付宝9.0,则以其对微信的对标,再次印证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