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金融成就美好生活的时代篇章——历史交汇点下的普惠金融

今年以来,国家支持普惠金融政策迭出,行业普惠发展战略举措异彩纷呈,新兴领域金融业态正本清源,普惠金融的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全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前景可期。日前发布的《中国农业银行普惠金融服务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系统展示了一家国有大行推进普惠金融服务的战略选择、优秀做法与服务实绩,给全行业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

发展普惠恰逢其时

《报告》显示,农业银行抓住政策支持与技术进步的契机,不断强化发展普惠的思想认识,将普惠金融业务打造成为面向“三农”市场定位、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成为农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与利率市场化挑战的重要手段,成为农业银行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经营转型的战略支点。

国有大行发力普惠金融的业务选择并非偶然。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普惠金融能更好促进国民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升,有效解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增强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发展普惠金融,理应有为。

从金融业的发展阶段来看,普惠金融是金融体系增强自身发展效能,实现结构优化、均衡增长,补齐业务短板的必然选择,也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因应金融市场改革深化、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兴起等变化的重要手段。发展普惠金融,不得不为。

就目前客户需求而言,随着经济社会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居民收入稳步向高收入阶段迈进,普惠领域群体孕育着广泛的有效金融需求,并衍生出丰富多元的市场机会。自2017年普惠金融事业部在国有大行陆续落地以来,同业相继推出普惠金融发展战略,如建行于今年提出,将普惠金融业务打造为新时代背景下,应对市场新形势、新变化的战略支点。发展普惠金融,大有可为。

与此同时,市场环境与技术条件也给普惠金融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助力。以年初修订施行的《中小企业促进法》为代表,国家进一步加码扶持普惠领域群体发展的政策措施,并通过货币、财税、监管考核、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多方面举措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普惠金融发展力度。另一方面,金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兴领域金融创新方兴未艾,新理念、新模式、新应用层出不穷,也为普惠金融带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发展普惠金融,宜当乘势而为。

深化普惠路径明晰

自2005年联合国提出“普惠金融”理念以来,普惠金融的理论建构日臻完善,国内外同业的实践也为普惠金融增添了鲜活的经验。目前,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把握以下四个理念:

一是以系统工程的理念发展普惠金融。普惠金融是一个多方参与的服务体系,需要从政策引导、基础支撑、行业发展、生态培育、科技创新等多方面综合发力,信息共享、风险共担、价值共赢,形成各主体有机协同的局面。

二是以可持续的理念发展普惠金融。金融机构要通过差异化的体系机制建设,围绕普惠领域客户打造创新型服务模式,围绕普惠领域业务风险强化全面风险防控,不断增强普惠业务发展效能,通过专属制度、流程、产品、资源,推进交叉营销与综合服务,联动整合外部资源,有的放矢地破解普惠金融业务在成本、风险、收益等方面的难题。

三是以“负责任的金融”理念发展普惠金融。金融机构要承担起对利益相关各方的法律责任、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通过公平、透明的方式为受到金融排斥的群体提供可负担、安全、便利的金融服务,在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切实履行对社会及公众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四是以创新驱动的理念发展普惠金融。合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手段,结合差异化市场需求与客户自身特质开展真正的金融创新,使普惠金融成为经得起时间检验、历久弥新推动金融技术进步的力量。同时,避免脱离服务实体经济本质的金融创新,杜绝监管套利,防止以普惠之名,行乱象之实。

过去一年,农行全面推进“三农金融事业部+普惠金融事业部”双轮驱动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并强化各方联动,构筑普惠金融生态,同时持续打造“五专”经营机制,积极践行数字普惠金融,加速产品服务创新,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在与客户的共赢中实现普惠金融业务的可持续发展。从农业银行的实践来看,系统化、可持续、负责任、创新驱动的理念为普惠金融的深化发展指出了一以贯之的路径,有助于普惠金融机构提高渠道覆盖的普遍性、强化金融服务的普及性、完善产品应用的普适性。

大行普惠优势独具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鼓励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国有大型银行要率先做到。大银行更有大担当,其普惠服务责任的履行、“头雁”效应的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的体现,离不开大型银行在发展普惠金融服务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一是服务体系健全。大银行机构网点数量多,覆盖面广,交易渠道齐全,员工队伍相对完善,有利于将服务触角延伸到周围的农户家庭、小微企业、城市社区,充分发挥贴身服务的优势,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与风控能力。自2017年正式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以来,农业银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将普惠金融服务机构向二级分行以及县域、乡镇分支机构延伸,为普惠服务体制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是业务综合多元。大银行金融产品线较为齐备,有助于实现对普惠领域客户的综合服务,并通过交叉营销不断摊薄产品成本、增强客户粘性、深入了解客户,提高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验,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报告》显示,农业银行借助130余项小微特色产品、200余项“三农”专属产品,以及为数众多的个人普惠业务与产品,丰富了普惠服务的思路、模式与打法,显著改善了普惠领域客户的金融服务体验。

三是风控经验丰富。依托自身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庞大的业务规模,大银行在金融服务与风险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借助自身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大银行还可发挥与政府、行业协会、社会团体、大企业等群体业务联系广合作多的优势,打通产业链上下游,获取更多“软信息”,实现风险分担,降低普惠金融风险。

四是科技实力雄厚。一直以来,大银行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在金融电子化等方面进行了连续的投入,在金融信息技术研发、金融安全、大型项目管理、科技创新管理等方面打造了体系化的力量,同时通过庞大业务规模有效分摊巨额建设资金投入,形成规模效应。

共享普惠美好未来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在历史的交汇点下,普惠服务正书写着金融成就美好生活的时代篇章。

正如《报告》所指出,农业银行围绕实体经济薄弱领域加大资源倾斜力度,紧跟普惠重点领域客户需求,深入支持小微企业、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农户、贫困群体、下岗人员、在校大学生等普惠客户群体的自我发展,为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普惠的金融并不普通。秉持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全方位、有效服务的理念,普惠金融对于完善现代金融体系,对于创新和运用金融手段来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增长,对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以及解决社会贫困与发展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小微的客户难言轻微。普惠金融服务的客户横跨城乡,涵盖多数社会阶层,包罗各行各业,与传统精英阶层一道构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力量。普惠金融通过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的方式,帮助小微企业和个人实现自我发展的能力提升,从金融角度促进实现致富权利的平等。

待解的难题远非无解。数字技术所具有的信息联通、覆盖面广、智能高效、边际成本低等特点,为普惠金融服务提供了新思路;同时,在金融创新不断深化与生态体系逐渐完善的基础下,普惠金融发展中的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

美好的未来即将到来。新时代下,普惠金融必将深入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不断创造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