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风和畅拂满地,普罗大众尽开颜。2017年,党的十九大为我们擘画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宣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过去的一年也是大型银行深入推进普惠金融事业部相关工作的元年,银行业普惠金融服务体制机制的建立健全,为金融服务美好生活的故事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引领,中国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将普惠金融上升为金融发展的国家战略;国务院制定并出台了包括《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行动规划,进一步加快了普惠金融发展与创新的步伐。秉持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全方位、有效服务的理念,普惠金融对于完善现代金融体系,对于创新和运用金融手段来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增长,对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以及解决社会贫困与发展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普惠的客户,是有为的客户。好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全面发展。普惠金融服务的客户横跨城乡,涵盖多数社会阶层,包罗各行各业,与传统精英阶层一道构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力量。弘志以自强,扶智以自立,普惠金融通过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的方式,帮助小微企业和个人实现自我发展的能力提升,从金融角度促进实现致富权利的平等,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包容性增长。
普惠的金融,是责任的金融。金融发展的深化,使金融活动日益成为普罗大众参与的社会化活动。金融机构要树立“负责任的金融”理念,承担起对利益相关各方的法律责任、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通过公平、透明的方式为受到金融排斥的群体提供可负担、安全、便利的金融服务,并充分考虑所服务群体的自身特质,有针对性地创新产品和服务,在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切实履行对社会及公众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普惠的社会,是美好的社会。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普惠的社会是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人们相互欣赏、相互尊重。新时代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新时代呼唤新金融。2017年,农业银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行上下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各项普惠金融工作措施,依托覆盖城乡的物理网点等线下渠道,以及网上银行、掌上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等线上渠道,为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普惠领域重点客户提供包括支付结算、融资融信、投资理财等在内的多样化金融服务。
推进普惠,我们不断提高渠道覆盖的普遍性。积极构建“三农金融事业部+普惠金融事业部”双轮驱动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拓宽线上线下融合的普惠金融服务渠道,并打造全面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同时努力构筑信息共享、风险共担、价值共赢的金融生态。
推进普惠,我们着力强化金融服务的普及性。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构建普惠金融事业部“五专机制”,打造批量化服务模式,为每一个有金融需求的客户公平地提供合适的、及时的、有尊严的、方便的、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推进普惠,我们深入完善产品应用的普适性。持续加强产品与服务创新,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与新兴科技手段,结合差异化市场需求与客户自身特质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方案,并坚持减费让利,不断优化业务流程,加大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有效提高客户满意度。
截至2017年末,全行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贷款余额1.36万亿元,同比增加1602亿元,同比增长13.3%,高于全行各项贷款增速1.92个百分点;贷款户数38.8万户,高于上年同期5.5万户;申贷获得率94.1%,高于去年同期4.68个百分点。连续8年完成银监会“三个不低于”监管要求。县域贷款余额3.57万亿元,较上年增加3900亿元,增速12.3%,高出全行贷款平均增速2个百分点,涉农贷款、农户贷款余额分别突破3万亿、1万亿元,各项监管指标全面达标。
普助天下,惠通八方。下一步,农业银行将继续推进普惠金融事业部建设,紧跟监管部门对普惠金融业务和小微企业金融业务新要求,树立新发展理念,探索高质量发展模式,切实增强金融服务小微企业能力,用普惠服务书写金融成就美好生活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