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号下午去某维文化经纪公司完成了第三轮面谈,总算是确定了家里没矿玩不起,几个星期来的疑惑终于得解,总归满足了之前自己的好奇心。也瞬间明白了为什么那些美女经纪老师们对我这个崇尚刷数学题本科学个大菠意的有些躲闪。我把该公司的营销手法称之为“图穷匕见”式营销,就是靠付费前的大量耗时与仪式感增加决策家长的沉没成本(虽说沉没成本不应影响决策,但心理上其实很多人吃这套),同时,靠反复沟通改变家长的教育投入观念。
其实去年就有小美女在商场拦住孩子妈,问要不要参加童星培训,直到今年第二次被同一机构拦住,我们终于是决定来试试看。孩子妈比我还直接,在微信里明确说交钱就不来了,经纪老师只是简单说来面试看看。有意思的是第一次面试后去世纪金源吃火锅,我和娃娃中途买DQ又被拦了一次,算下来总共三次了。
我的想法是什么呢,小时候家附近有个舞蹈学校,招孩子们近乎免费学舞蹈,碰上商场开业促销等活动就组织孩子们表演助兴赚取收益,学艺表演赚钱多方共赢,商业模式一条龙。具体到眼下,我的盘算是他们莫不是也像这样,就算比照其他兴趣班收点费也行。
从首轮面试开始,门槛营造、常规夸奖、专业点评都是基操勿六,培养素质、提高自信等好处也是精神植入,一度还真以为是自家孩子颜值在线、天赋够用,想着可以当练习生体验一下工业流水线下的文化产业。
有一说一,她们的点评、说的内容还是很到位的,基本切中孩子展现出来的特点,体现出的教育三观也不错。但现在回味起来,体会到很多也是在刻意引导我们的思维以更好完成付费。
到了第三次面谈时,妆容得体的老师单独约父母面谈,经过冗长的教育理念聊天,最后介绍了她们的主要业务线:外联、创新、项目、品牌。经过定义不明语焉不详的讲解,我自己理解,“外联”就是临时派孩子跑通告,但可能要求孩子本身条件、专业素质都比较好。“创新”就是旗下“华谊兄弟”品牌的艺能培训课程,可单独针对某细分技能选修,例如唱歌、跳舞、主持等,折合200多元一节课。“项目”就是针对单个演出或走秀项目临时付费特训并最终登台,老师说现在只有北京台春晚和明年的“高奢走秀”,春晚是9至15个小朋友合演4至5分钟的节目,走秀是与高端品牌合作的发布会,以上费用18800元左右。“品牌”就是他们主推的内容了,就是把“从全国选拔出来的50到80名孩子”作为与某维品牌绑定的旗下艺人,由“具有中科院教育心理学教育经历的艺术老师”一对一带课,在2到5年时间里,系统性进行舞蹈、声乐、主持等全方位的培训,“两年有十二次登台机会”,并且不经意地提及“品牌”的收费标准。在我追问之下,老师说,“当然是要收费的,每年五万到九万。”于是彻底杀死了我们的念想。
几点感想:
一是这种商业模式很难说好还是不好,毕竟客单价高而潜在客户基数不小,但看得出对那帮姑娘们要求还是颇高的。我琢磨为何这个Base不在文创之都朝阳,而在书香门第海淀,其实不难理解,相较而言,朝阳那里是真·贫寒搞文艺,而万柳周边是真·饱暖思荣誉。我想这个商业模式有一小部分就是“为虚荣付费”。
二是现在文艺经纪变现困难。联想起现在整个文娱业经受强监管,这个行业也经历阵痛。其实我心底是崇尚市场化机制主导文娱业,并且适当放松审查标准,因为我一直认为下里巴人才能孕育出阳春白雪。但现在的监管可能出于几个大方面的考虑,第一,文娱业能够影响甚至塑造社会层面尤其是未成年人的世界观,影响全局的意识形态,而在资本裹挟下,相关主创人员天然有短期化之举,不利于整体社会风气塑造。第二,文娱业通过财富再分配效应(例如流水生产赚快钱、心智控制割韭菜等)引导部分资本逃离真正能够做大蛋糕的科技创新行业。第三,文娱业已经出现类似洗钱、资金跨境、腐败等不良运作模式,为不法行为提供落地渠道。
三是真正要出彩,要出人头地,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还是得靠在具有技术壁垒的领域勤奋刻苦的练习。在教育学习与出成果这件事上,最贵的是孩子与自己的不懈努力。
免责声明:上面出现了具体数字,但一来,公司自始至终没有强调过不得外传,且我们并非区别于其他家长的特定客户,所有来此接洽的家长都能得到这些信息;二来,我们从一开始就强调不愿付费,且在面谈中反复征询,印象中曾得到公司不会付费的答复,故而,我抽出三个周末的下午,耐心认真完成面谈,了解以上信息,是为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