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一次较大额度主动买入的操作(515030)实现了漂亮的收益,于心里还是颇感幸运与自得。但让母亲深陷其中的个股在年中军工行情时未能及时逃顶,显示出自身认知的局限。不过终归看到这类魔性标的涨时涨得不如热点板块多,跌时又未必跌得更少。最近很多人都说过了,拼多多两个员工的离世,反而伴随着市值新高,而一众“中”字头股票,让很多人深陷其中。其实央企很多人是什么样的工作状态,拼多多大部分人又是什么样的工作状态,关于股东价值的创造,这点简单的事实还是很清楚的。彼时曾一度尝试将此个股割肉换仓至ETF,并一度考虑过银行,惜时间有限未能深入研究执行。近日(20201223)看到其又被杀至接近历史底部,未能免俗的人性让我又开始考虑忍痛对抗一下人性。
打开基金App三巨头——“天天”、“蛋卷”、“好买”中的后两个,发现“蛋卷”似已不及“好买”的全面翔实好用(最近发现“好买”已有腾讯注资)。回溯近几年收益率,发现还是消费类指数比较香,毕竟天天在投资者领导面前晃悠的红人,自然提拔看涨的机会较多。这再次强化了我的一个想法,即对于没太多时间的打工人而言,还是要尽量选择直面消费者一端的行业标的,这样或能控制风险。以此逻辑为出发点,我对两个方面稍稍做了功课。
一是消费类ETF。在主要消费和可选消费之间,没有时间的打工人还是选择主要消费。搜索下来,备选标的包括“消费ETF(SZ:159928)”。不过观察技术面,今年以来也冲得很高了,稳涨多年后今年一年就翻倍了。考虑今后“内循环”与消费升级,或许还是可以试着买点。
此外,消费50与消费龙头双胞胎,都是同时跟踪主要消费与可选消费,其中消费50偏主要消费,消费龙头偏可选消费,其中消费50还剔除了强周期的汽车行业。基于现时代买全指资产不如买头部资产的朴素感觉,如果想同时买入消费行业主要与可选,可以考虑同时建仓消费50与消费龙头。
二是新基建。默想下个十年的热点,自然想到“新基建”,但遍览“新基建”主要领域,总体感觉跟最终消费者的距离有点远,而新能源车在消费者耳边不时吹风,今年收获了不俗的涨幅。从“工业互联网”入手,筛选到“中概互联网ETF(SH:513050)”,这样既能借工业互联的东风,又离消费者不远。期待《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正式发布,砸出建仓技术时点。(到目前,除了几年前在支付宝上对艾小军军工基金的定投外,我基本都是用的回踩买入的自然直觉。)
前些天起意想把剩下的子弹投向FANNG,正好赶上这几天互联网50ETF发售,我稍稍做了做功课。1月19日,工银瑞信中证沪港深互联网ETF(159856)、华泰柏瑞中证沪港深互联网ETF(517050)和嘉实中证沪港深互联网ETF(517200)三只互联网ETF同日首发,这三只ETF跟踪标的同为中证沪港深互联网指数,该指数从沪港深三地市场中选取50只流动性较好、市值较大的互联网上市公司股票作为指数样本股。但比起沪深港互联网,朴素判断我更愿买恒生互联网ETF(SH:513330):更早些天前,我想着下一个十年十倍的赛道是不是工业互联网,由是想着配一些靠谱ETF。从产业互联网的角度来看,A股互联网公司倒是挺像,但问题是,消费互联网公司也不遑多让啊。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A股互联网公司充其量只是信息技术公司,消费互联网直接聚合需求,反推供给,相对传统的A股互联网公司是降维打击。比如阿里云,比如腾讯的智慧城市,比如美团在汇聚起海量需求信息后反向求解供给。国金裴培写过一篇《有两种互联网行业:互联网,以及A股互联网》,令人印象深刻。
最后说说一段时期以来关于投资指数基金的感受。一是比较适合打工人/上班族/受薪阶层。比起对个股的逐个研究,指数基金大体上强调对行业趋势的理解,对节约时间、培养对时事政治的敏感、培养对大趋势的理解有好处,自己工作生活等诸多方面也能从中受益,毕竟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个人的一些决策也能顺势而为。二是不容易出现极端亏损。毕竟一篮子股票,风险多少还是被分散一些。三是相较个股更不容易被市场操控。即算是短线层面的折溢价,也能很快被市场机制消弭。四是收益其实还尚可。毕竟货币几乎永远在超发,只要尽量买头部资产标的,收益上还是可以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