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后陆续提出建设很多个“强国”,但直到2023年11月的金融工作会,才正式提出建设“金融强国”。我理解,金融是“强国”皇冠上的明珠,一个国家可以是其他所有“强国”中的任何一种,但唯独“金融强国”,必须要集齐很多“强国”,才能造就一个“金融强国”。
我曾这样描述美元的信用来源:不可替代的生产力(高端芯片等高科技)、无可匹敌的掠夺力、说一不二的建构力(很多国际规则的制定者) 、众望所归的号召力(价值观构建与盟友资源)。
反过来说,金融作为一个市场契约精神贯彻实践较为彻底的领域,其强大往往不是刻意为之的结果,而是依托其他各领域的强大顺势而为的结果。试想,某种产品只有中国能造,其他需求国能不持有人民币么?某种安全感只有中国能提供,其他需求国能不把人民币视为避险资产么?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如此推论,可以得出一个自然的结果,那就是金融不必是一个需要刻意而为的产业,金融只需要根据其他“强国”行业的需求,做好功能性服务,让这些行业真正强起来,则金融业自然会强起来。退一步说,即算金融业强不起来也没关系,因为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金融资本不过是分食工商资本利润的资本,它或许重要,但未必是参与经济社会底层建构的要素。就像互联网平台经济过去几年经历过的那样,未来基本都是着眼于大工程大科技大博弈,来源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基本判断,金融和互联网只是大棋局中的布子,何苦为一叶而障目,为浮云而蔽眼来哉。
但反观过去几年,金融业发生了什么?蚂蚁膨胀到开始质疑巴塞尔协议(尽管我和不少风控老师都觉得挺有道理,来源于饭局),安邦等各种金控集团把金融当作窃国手段,恒大等房地产企业让社会承受不能承受之重,遍地开花的中小金融机构以普惠之名行乱象之实。
下面关键的问题来了。退一万步说,蚂蚁、安邦、恒大、中小金融机构都没问题,都稳健经营下去了,so what?我们能成为“金融强国”么?我理解是不能。原因就是我上面说的,金融强国的存在,始终要靠生产力、掠夺力、建构力、号召力,而从来不是金融本身。
由此推论,蚂蚁、安邦、恒大、中小金融机构按照资本规律生长做大,真正的影响不过是推高了社会融资成本,增加了资金链条,既不能说做强了金融产业,也不能说支持了多少实体经济。
所以现在的导向就是,让金融业放弃自己猪突猛进、精英例外的幻想,不要想着藉由金融行业自己的英雄主义来实现“金融强国”的梦想(通过以上分析也知不可能),不要想着这“创新”那“创新”玩出花,不要总想着把金融行业本身做强做大(因为金融行业强不强大不大不是最重要的,且金融业强大与否关键还是要看实体经济本身),而要踏踏实实服务好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强了,金融自然就强,而不是相反。
那么现在的情况就很明显了。单以中小金融机构为例说明。普惠金融这一块,中小金融机构具有较小机会成本与内生动力,且具有人缘地缘亲缘等优势不假,但大行更具有资金网络发达、资金成本低廉、资金规模巨大、数字化技术先进、内部控制规范等优势。中小金融机构如能坚守本地定位、严格风控稳健行远那还好,但大行依靠低成本资金“顺手”给社会经济运行“铺底”,推动解决大量就业,弥平收入差距,当局一算经济社会大账,岂不更香?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累死累活,服务覆盖面有限不说,利率定价还居高不下(由商业规律决定),如果再爆个雷,则更是一地鸡毛,这样的“抓手”,当局未必属意。
最关键是,过去几年所谓的普惠金融创新,在提供社会铺底资金(从而解决就业)等问题上没发挥全局重要的作用(因资金量实在还是太小),资金价格上也没说很便宜(当然这个相对没那么重要,能贷到就不错了),反倒搞出很多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你是一方主官你会怎么选?
所以2023年发布的普惠金融规划,对中小金融机构强调的是改革化险、完善治理,而不像2015年那会吴晓灵等呼吁的那样,大行服务大企业、小行服务小企业,如此建立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
回到2023下半年的金融工作会,中央正式提出“建设金融强国”。这既是二十大报告提出十三个“强国”目标的必然结果,也是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后,将金融工作会升格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并成立中央金融委、金融工委背景下,对金融工作的再定位、再强调。
特别地,会议提出“支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反映了过去几年上峰对金融业的取舍,反映在市场上,四大行股价在2023年都录得可观的增长。会议提出“严格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套用流行语说,就是过去几年给了中小金融机构机会,但结果只剩会议通稿里的负面话语。
还有一个感受是,现在“普惠金融”在国家认知中,已是一个非常相对化的概念,即只要是传统金融所照顾不周的相对薄弱环节领域,均可纳入“普惠金融”领域来。例如,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三农产业金融、生态环保金融服务,这些事实上可能是类似污水管网改造、新希望集团、大型储能设施建设等项目,但仍出现在普惠金融规划文件中。退一步说,多年前即开始强调的“普惠金融”,定义口径是单户授信1000万元及以下的融资服务,而2024年1月,人民银行潘功胜行长更是在新闻发布会中提出将普惠小微贷款的认定标准由现行单户授信不超过1000万元放宽到不超过2000万元。这个千万级别的融资,是否跟大众印象中的“普惠”有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