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笔记挺啰嗦,看着标题就非常别扭,但对于自己而言,还是颇为受用的。
Table of Contents
贷款新规的立论
信贷领域有一个很基础的法规——《贷款通则》,其对贷款种类、期限、利率、借贷双方资质及权利与义务、贷款程序、不良监管、岗位责任、清收、禁止性规定与罚则等做出了原则性规定。最初研习《贷款通则》的时候我有些惊讶,毕竟在金融创新浪得飞起的年岁,这个1996年颁行的法规居然还是现行有效的。或许这一是可以说明当时的立法颇具前瞻性,二是可以说明金融创新万变不离其宗,其服务实体、回归价值的初心值得持守。当然,《贷款通则》中有些内容已明显不合时宜,例如关于不良贷款“一逾两呆”的划分;尤其是近年来在金融科技深度介入信贷领域的背景下,《贷款通则》某些条款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时至今日,这部信贷领域的“基本法”已经历了1998、2008两次金融危机的洗礼,现下会不会经历第三个,或许只有时间可以告诉我们。
如果说《贷款通则》是为信贷业务奠基,那“贷款新规”则是为信贷业务立柱架梁了。“贷款新规”即2009年起由银监会颁布的《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又称“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贷款新规”在信贷业务原有的“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三阶段划分的基础上,秉持“全流程管理、诚信申贷、协议承诺、实贷实付、贷放分控、贷后管理、罚则约束”七大要义,把贷款全流程细分为受理、调查、风评、审批、签约、发放、支付、后管和处置九大环节,对关键环节提出了风险管控要求,实施精细化管理。简言之:三阶段、七要义、九环节。
贷款新规指出了信贷业务的基本框架,而各个银行中,视业务复杂度、技术成熟度采取略有不同的贷款经营组织形式。拿信贷界的黄埔军校ABC来说,其信贷管理基本框架为:组织体系、信贷对象、业务种类、业务流程、信贷管理、风险监控报告和责任追究、电子化应用、人力资源管理。更具体的细项与各种细之又细的梗,我就不班门弄斧了,前台老司机在遍撸信贷管理系统集群及与后台练级打野时肯定百炼成精了。并且,各种新的管理工具与监测指标仍在不断地被开发出来,用于信贷业务管理实践。在金融科技与数字化转型浪潮下,信贷业务更是经历着触及灵魂的变革。
不过,在梳理信贷政策制度时,我发现不管技术创新、交易结构、业务模式如何演变,各种业务形态大多能纳入这个框架中来。也就是说,ABC这个记载于信贷基本办法中的框架始终能够指导信贷业务的开展,不失为一个较好的理论与实务范式。
跨界的类比
ABC的信贷管理框架,或许可以跟开餐厅做一个类比。
- 餐厅的分区,这个好比我们的组织机构。
- 餐厅所主要面向的客户,好比我们的信用业务对象和基本条件。比如在肛肠科医院的食堂,川湘赣黔这类无辣不欢的档口应该不太合适。(这个比喻可能有些不太好,但实在也想不出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比喻了。)
- 餐厅所能提供的菜品,好比我们的信用业务种类。
- 餐厅的全套服务流程,好比我们的信用业务流程。
- 餐厅的物料管理、质量管理、卫生管理等,智能控制,好比我们的信用管理。
- 餐厅的监控,好比我们的信用监控、感知。
- 餐厅的分工、责任,好比我们的责任追究。
- 餐厅的科技支撑,好比我们的信用电子化管理。
- 餐厅的人员管理,好比我们的信用人员管理。
其实这跟打仗也一样一样。
- 军制学,所研究的内容好比信贷业务中的组织机构。
- 军事活动所面临的敌人,就好比信贷业务所面临的客户。这里有些绕的就是,商战中的客户通常是上帝,而敌人是竞争对手。但这个需要这么理解:企业基于自身认知,把客户需求中的产品交付至客户,而军队亦基于自身认知,把己方所认为之敌方应当需求的枪炮弹药予以交付。比如,一个敌方阵地,我方认为应该以X枚火箭予以覆盖,那么敌人的需求就是这X枚火箭,既不是X把步枪,也不是X枚核弹。朋友来了有美酒,豺狼来了有猎枪,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这里,朋友和豺狼都是广义上的客户,而美酒和猎枪,都是广义上的产品。
- 军事活动所能提供的打击方式,好比信用业务种类。
- 军事活动的先后顺序,例如一个后勤保障、情报侦察到作战、效能评估的杀伤链,好比信用业务流程。
- 军事活动的智能控制,好比信用管理。
- 军事活动的态势感知,好比信用监控。
- 军法处置,好比责任追究。
- 军事的科技支撑,好比信用电子化管理。
- 军事的人员管理,好比信用业务人员管理。
上述类比列表如下:
信贷管理 | 开餐馆 | 打仗 |
---|---|---|
组织机构 | 餐厅分区 | 军制 |
信用业务对象和基本条件 | 餐厅客户 | 面临的敌人 |
信用业务种类 | 菜品 | 打击手段 |
信用业务流程 | 餐厅服务流程 | 行动顺序 |
信用管理 | 物料、质量、卫生管理等 | 智能指挥控制 |
信用监控与感知 | 餐厅监控 | 态势感知 |
责任追究 | 分工责任 | 军法处置 |
信用电子化管理 | 信息系统与技术手段 | 装备科技 |
信用人员管理 | 人事管理 | 人员管理 |
对一个成熟理论框架的联想
看到这一套框架呈现出普适性,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质量管理中“人机料法环测”的这套成熟框架。
将质量管理的这套框架补充在“信贷管理、开餐馆、打仗”之后,形成如下表格:
信贷管理 | 开餐馆 | 打仗 | 质量管理 |
---|---|---|---|
组织机构 | 餐厅分区 | 军制 | 环 |
信用业务对象和基本条件 | 餐厅客户 | 面临的敌人 | |
信用业务种类 | 菜品 | 打击手段 | 料 |
信用业务流程 | 餐厅服务流程 | 行动顺序 | 法 |
信用管理 | 物料、质量、卫生管理等 | 指挥控制 | |
信用监控与感知 | 餐厅监控 | 态势感知 | 测 |
责任追究 | 分工责任 | 军法处置 | |
信用电子化管理 | 信息系统与技术手段 | 装备科技 | 机 |
信用人员管理 | 人事管理 | 人员管理 | 人 |
质量管理中的“人机料法环测”与信贷管理等业务领域的对应未必完全令人信服,但也堪堪给出了一个经过提炼且广为实践检验的框架。
进一步的抽象
既然在多个领域可以找到共通的类比,同时可将一个成熟的理论强行纳入到这个框架中来,那么就存在进一步归纳与抽象的可能。
- 组织体系,好比空间——具有建制意味的“空间”。套用打仗中的话,就是设置好的阵地。
- 客户,好比客体。
- 流程,好比时间——具有时间维度继起性的一个框架。
- 产品,其实是组织黑箱暴露给外界的一个通讯接口。主体依靠这个来对客体起作用,并最终实现主体的目标。
- 信用管理,好比控制逻辑——主体运行的逻辑、主体组织的功能。
- 监控,好比感知感受。
- 责任追究,好比反馈。
- 科技支撑,好比信息化。
- 人员,也就是人员。
归纳起来就是:空时主客感馈人技,以及接口。
将空间、时间、主体、客体、感知、反馈、人员、技术,以及接口补充到前述表格之中,稍加调整后列示如下:
信贷管理 | 开餐馆 | 打仗 | 质量管理 | |
---|---|---|---|---|
空间 | 组织机构 | 餐厅分区 | 军制 | 环 |
时间 | 信用业务流程 | 餐厅服务流程 | 行动顺序 | 法 |
主体 | 信用管理 | 物料、质量、卫生管理等 | 指挥控制 | |
客体 | 信用业务对象和基本条件 | 餐厅客户 | 面临的敌人 | |
感知 | 信用监控与感知 | 餐厅监控 | 态势感知 | 测 |
反馈 | 责任追究 | 分工责任 | 军法处置 | |
人员 | 信用人员管理 | 人事管理 | 人员管理 | 人 |
技术 | 信用电子化管理 | 信息系统与技术手段 | 装备科技 | 机 |
接口 | 信用业务种类 | 菜品 | 打击手段 | 料 |
注意到,“人机料法环测”也可纳入到这个框架中来,或者说,“空时主客感馈人技与接口”可以向下兼容“人机料法环测”。
事实上,任何一个组织都应当具有这个框架。这是因为:
- 空间与时间:作为一个主体,空与时是其作为客观存在的一个必然属性。时间与空间,是标志其客观实在的一个必然。信贷组织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必然有其空间的建构,也有其时间的继起。
- 主体与客体:主体与客体的区分,是其完成自身目标的必然区分。信贷组织对于自身目标的完成,是一个认识与实践的过程,而主体与客体,分别是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能动者与承担者。“主体”这一概念在哲学史上早就出现,并在不同的意义上被使用。有趣的是,滥觞于此的“本体论”,发展出今天的“知识图谱”技术,而这也正是进行智能化规章制度管理的主干技术之一。
- 感知与反馈:感知与反馈,是组织完成自我发展的必然。通过感知与反馈的控制闭环,信贷组织能及时修正自身运行方向,始终朝着实现自身目标的路径运行。
- 人员与技术:人与技的区分,是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发挥越来越大作用的一个必然。从辩证法的观点来看,人与技均作为信贷组织的组分,与信贷组织一道,标志客观事物的可分性和统一性的一对哲学范畴。整体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的有机统一,部分是整体中的某个或某些要素。从还原论的观点来看,信贷组织可解构为人员与信息技术。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将信贷组织看成一个生产信息的系统,是对其更高层次的抽象,较之“经营资金的组织”、“经营风险的组织”更为贴近本质。大表哥王剑的文章中,也屡屡提及银行是生产信息的组织。绝对由人组成的信息生产系统,可以参见刘慈欣笔下的“人列计算机”;绝对由机器构成的信息生产系统,可以参考边界较为明晰、执行任务相对可分的电子计算机。但是,现时的银行,必然是一个由人与机器混成的信息生产系统。可以期待在一定时期后的未来,随着机器运用的深入、人工干预的降低,银行通过对自身否定之否定,嵌入整个经济社会的价值链中,完成自身的泛在化、透明化,以实体的消解完成自身的涅槃。
- 接口:接口是主体改造客体的必然。实践活动中,接口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百度之,有一种有趣的说法,即“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用农行“数据网贷”产品的特征来硬聊,会发现银行通过这种产品,深入介入到企业的价值创造与流动中,部分模糊了主体与客体的分野,套用另一种有趣的说法,即“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是限定与超越的关系。”中介,其实有时也是一种通讯接口,是一种通讯。
当然,我可以进一步去参考古典的、行为的、系统的组织理论,以及让·梯若尔的煌煌巨著,但总体而言,我还是喜欢这个框架。
甚至,你还可以用系统论、控制论与信息论来深入信贷机理,走向疯魔成活的不归路。就像很多星际菜鸟,在AI已然苟延残喘时,仍喜欢对着实力悬殊的目标排兵布阵,甚至生怕一不留神defeat对方,被强行退出这个享受快感的机会:星辰大海的舞台上,作为支柱的力量在帝国中央扎下死死的营地;近身肉搏的嫡系军,穿插在犬牙交错的前哨站;而游走于地图边缘的小分队,则在敌方战略版图的纵深光荣陷落。
那么抽象为什么
初高中时,我和一个叫王二的狐朋狗友经常点评道,眼镜猴摘了眼镜脸会变得很抽象。但是反过来想,眼镜猴摘了眼镜看世界,这个世界也会变得很抽象。但或许在这个抽象的世界里,更能忽略掉不必要的细节,直奔最主要的主题。就好比摘了眼镜的眼镜猴,走道时容易无视迎面而来的熟人,于是也就省去了寒暄招呼的环节。信贷业务管理亦是如此。当我们在创新的线索看似剪不断理还乱时,或许能尝试用“空时主客感馈人技与接口”的框架来抽象信贷业务及其组织,进而探讨其演进的可能方向。
以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组织为例:
- 空间:有没有可能取消不必要的建制构成?有没有可能取消不必要的守土阵地?有没有可能取消重复审核,或对实质风险管控没有影响的岗位?
- 时间:有没有可能在先后继起的节点间引入并联机制(例如平行调查、合并审批)、短路机制(例如穿透式管理)、继电机制(例如授权)?
- 主体:自身实现智能决策、主动控制的逻辑还有没有进一步梳理、演进的可能?
- 客体:过往业务未能覆盖到的客体有没有重新定位的可能?过往业务充分覆盖的客体有没有重新发掘的可能?
- 感知:有没有可能利用新的技术,如物联网、区块链来扩展组织的认知边界?
- 反馈:有没有可能建立更为动态、更具容错性的责任追究机制?
- 人员与技术:把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组织看做一个由人与机器构成的生产信息的系统,则其中人力潜能如何开发?机器技术如何升级?人与机器如何分工?
- 接口:主体的逻辑如何暴露给客体?信贷业务管理中内部环节逻辑参数的不同,是否一定要反映到产品品牌上来并暴露给客体?主体与客体之间如何进行信息通讯与资金沟通?
用这套框架重新审视小微信贷的模式
我把小微企业信贷的模式归纳为三种(也是很多人的归纳方式):一是适合于大型机构的集团军作战——“信贷工厂”模式,二是强调客户经理个人能力的特种兵作战——IPC模式,三是拥有屠龙之技的网络战——数据驱动模式。解剖麻雀,并以“空时主客感馈人技与接口”的框架概括,会发现对这个框架中各要素的侧重点不同,造就了这三种风格迥异的业务模式。
集团军。信贷工厂是一种客户导向的批量风险管理模式。实践中,银行在进行中小企业授信业务管理时,将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的共性与个性进行结合,设计标准化产品,对不同产品的信贷作业过程均采取批量化、流程化、标准化处理。具体来说,信贷工厂就是以“流水线”的形式处理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审批、发放和风险控制,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划分为营销、销售、业务申报、审批、支用、客户维护和贷后管理等环节,每一个“生产”流程都有专人负责,批量发放,批量“生产”。我把“信贷工厂”的特点概括为:
- 专业化的岗位分工
- 标准化的产品设计
- 批量化的客户营销
- 集约化的业务处理
- 流程化的生产作业
- 模型化的贷款审批
- 精细化的风险管控
- 信息化的运营支持
特种兵。IPC模式强调深入的尽职调查与信息的交叉验证,重视客户经理个人能力的培养与发挥,客户经理根据不完全信息重构财务报表,并紧紧把握第一还款来源,注重对客户还款能力与意愿的考察,对信用风险的管理更为精细。IPC模式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微客户财务报表不规范、信息不完全、抵质押担保品欠缺等问题。但与此同时,IPC模式对客户经理个人素质的强调,以及客户经理从贷前调查到贷后管理“一条龙”式的服务,均对个人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IPC模式密集人力作业条件下,在业务规模扩张与操作风险防范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困难。
网络战。在这个“言必称数据”的时代,数据驱动的业务模式似乎已成各行各业的政治正确。在银行小微金融领域,这个尤其如此。银行本是从事信息生产的企业,而数据驱动下的业务模式,极致突出了“数字化”的中心地位,而略去了其他一切不必要的环节,好似科幻小说中人在未来只余硕大头脑的形态。数据驱动小微金融的核心在于对数据资源的占有,对业务智能的开发,对获客场景的拓展,对闭环生态的掌控。数据驱动的业务模式绝非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的“银弹”,其所依托的数据、模型、场景、生态,往往是对组织效能的更大考验。
据我的观察,我国大型商业银行,例如ABC,其小微企业业务采取的实际上是一种“混搭”的模式,很难将其纯粹归为以上三种某一类中去。比如,为贯彻“审贷分离”的监管要求,其小微信贷岗位设置必然存在职责切分,由是在业务运作时客观存在一个多岗位协作、多环节作业的标准化流程;但与此同时,在“部门银行”的路径依赖与战略定位的现实考量下,批量集约的业务运作与高度细分的专业分工多有掣肘,于是在业务实际中,客户经理往往升级为“管户经理”,对全流程中大部分不涉及岗位分离的职责事必躬亲。近年来,在金融科技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大型商业银行更是发挥自身科技资源雄厚的优势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数据驱动的小微金融方兴未艾。凡此种种,其实并不矛盾。大行好比大国,大国军队,必然是大军团、特种兵、网络小分队协同共生、体系作战。
最后,我用“空时主客感馈人技及接口”的框架将这三种小微信贷模式列表对比如下:
信贷工厂 | IPC | 数据驱动 | |
---|---|---|---|
空间 | 高度细分的专业岗位分工 | 大致区分前后台的岗位设置 | 业技融合、敏捷管理的组织架构 |
时间 | 工厂流水线的作业方式 | 营销、申请、分析、审批、发放、回收 | 精简化的流程 |
主体 | 评级评分模型、精细化管理 | 细致调查、交叉验证、重视人的经验和判断 | 线上运作、自动审批、模型风控 |
客体 | 更偏好风险特征相似的批量化集群客户 | 个人或小微企业 | 经营或风险特征可被数据化采集的客户 |
感知 | 预警监控 | 贷后检查 | 自动化预警监控 |
反馈 | 绩效考核、“概率问责” | 打造微贷文化、抑制道德风险 | 尽职免责等 |
人员 | 分信贷业务岗位专职人员 | 具备较强能力素质的客户经理、后台审批人员等 | 按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产品管理、客户管理等维度配置整体服务团队 |
技术 | 涵盖渠道推广、生产运营、业务管理、风险控制全流程的信息系统 | 数据、模型、平台 | |
接口 | 标准化产品 | 线上产品、开放接口、技术赋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