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近十年前(2012年),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二〇二〇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当时在高中班群里聊起(是的,当时微信已成燎原之势),有投行美女表示不信,我虽说对党的意志与力量不像今天这么坚信,但仍表示了谨慎的看好。后面十年发生的事情如你我所知,而对于刚走入社会成家立业的年轻人而言,更重要的是变现认知下注实践,否则说明其实还是将信将疑,认知到位的程度还不足以覆盖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到“十三五”时期(2016-2020),“十三五”规划相关文件,包括规划建议、建议说明、规划纲要均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本着因上“以史为鉴”和果上“历史重现”的考虑,我搜索了一下现阶段关于“收入倍增”的表述。
首先在十九大报告中,使用的表述是“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并未提出明确的定量化目标。
其次在“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目标建议中,使用的表述是“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值得指出的是,规划建议中通篇都没有关于目标的定量化表述,这一点可以在建议说明中找到解释。
建议说明中如此表述:
关于“十四五”和到2035年经济发展目标。在征求意见过程中,一些地方和部门建议,明确提出“十四五”经济增长速度目标,明确提出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目标。文件起草组经过认真研究和测算,认为从经济发展能力和条件看,我国经济有希望、有潜力保持长期平稳发展,到“十四五”末达到现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同时,考虑到未来一个时期外部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存在不少可能冲击国内经济发展的风险隐患,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可能持续低迷,中长期规划目标要更加注重经济结构优化,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
解读一下,第一,2035翻番目标极有可能实现(想想是经谁之口说出);第二,远景目标时间跨度较长,不确定因素较多,在此情况下估测精确数字势必将科学规划引向玄学;第三,前述段落最后一句话即表示在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注意工作重点的变化,也契合了2020年以来,疫情冲击、外部形势、“两个一百年”交汇期等复杂局面下,国家对GDP等经济指标体系面临重新认识,以及对就业、收入等民生指标的进一步强调。事实上,在2020政府工作报告中,即首次不设GDP增速目标,而把工作重点转至“六稳”“六保”之上。(参阅《政府工作报告不设GDP增长目标意味着什么》《“十四五”时期为何不设定经济增长目标?国家发改委回应》)
规划建议紧接着提出,“党中央的建议主要是管大方向、定大战略的。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建议稿对“十四五”和到2035年经济发展目标采取了以定性表述为主、蕴含定量的方式。编制规划《纲要》时可以在认真测算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量化目标。”这也解释了为何规划建议中通篇都没有关于目标的定量化表述。
于是在“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目标纲要中,我们就见得这句表述:“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这里后半句即体现了“以定性表述为主、蕴含定量的方式”,前半句即是“在认真测算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量化目标”。值得注意的是,这可能是继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城镇调查失业率纳入预期目标后,五年规划第一次提出定量化的失业率控制目标。在此前的国务院常务会上,李克强曾表示,当前世界各国几乎都把“保就业”作为宏观政策最核心的内容之一,而“保居民就业”首要目的是为了“保基本民生”。(参阅《从“六稳”到“六保”,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底线思维”你读懂了吗?》)
小小的“收入倍增”的表述上,也蕴含了我们的道路与梦想。有人曾用郭富城的发迹历程说明,不要一步登天,要一步一步登天。这句话用在我们的发展历史上也非常贴切。(参阅《“四个现代化”是如何提出与发展的》,石平洋,学习时报)
- 1954年9月,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并于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细化提出“两步走”的设想,里程碑时点分别是1980年和20世纪内;
-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务实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十三大,1987),重新调整周的“第二步”预期,进一步分解为1990年温饱、2000年小康(注意不是“全面小康”)的两步走,并将远景看至21世纪中叶;
- 走到第三步时江泽民(将邓的第三步)分解提出“两个一百年”目标(十五大,1997),明确了本世纪前二十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第一个百年目标),同时延续了21世纪中叶愿景(第二个百年目标);
- 此后江的十六大(2002)、胡的十七大(2007)、十八大(2012)总体是围绕这个目标作部署;
- 到了习的十九大(2017),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势已成,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将实现,于是将第二个百年目标下的30年又规划了“两步走”战略。
一路走来筚路蓝缕,愿景、战略、规划、目标、思路一脉相承而又一以贯之,期间纵使有过探索与反复,但终归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眼看着几代人的愿景被趋近为一代人的战略,一代人的战略又被具体化为几年间的规划,几年间的规划再被细化为逐年的目标,逐年的目标复被落实为脚踏实地的思路,多年来的实践确实证明了体制的优势。
长者有言,“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历史交汇点下,也更容易出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领导人。驰骋道路,追逐梦想,需要有理论的导航图。我经历过考研,个人感觉“科学发展观”是政治科目中相对好复习的考题,因其相较其他思想理论,似显更加“技术向”、更加具体。经过前述梳理,我理解这正是因为“科学发展观”诞生时的历史阶段完全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进程之中,其历史使命即是为本世纪头二十年第一个百年目标顺利实现保驾护航,目标明确,纲举目张,自然更偏具象。而其他理论诞生在历史交汇点前后,需要回应时代的呼唤、拨开阶段性目标达成后的混沌、擘画更为细致的蓝图,因此需要进一步的拔高,给出不一样的道、法、术、器、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