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信号与系统、计算机程序设计、经济学三个学科中分别接触过国内教材与国外教材,它们的典型代表是:
- 信号与系统:
国内:《信号与系统分析》
国外:《信号与系统》、《离散时间信号处理》 -
计算机程序设计:
国内:《C++语言及编程技巧》
国外:《C++Primer Plus》 -
经济学:
国内:《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
国外:《经济学》
Table of Contents
1
国内教材往往是“from top to bottom”的模式,习惯于“纲举目张”的思维,先指出总体概貌,再列出各纲目,再逐步细化,有一种“灌输式”的感觉;这样做的好处是,让读者能迅速抓住重点。
国外教材往往是一种“from bottom to top”的讲授模式,习惯于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2
国外经典教材往往比国内经典教材更厚实。这一方面是因为国外学科建设比国内起步早,国外经典教材具有先发优势,一版再版,能够不断添加新的优秀的内容,版次积累下就难免厚实;另一方面是由于国内教材往往受学历教育教材要体现阶段性的束缚,只介绍最基本的内容,爱抓重点、讲要点,国外教材则更加翔实、容量大、事无巨细,这样做的一个后果就是,国内教材在思维方式上跳跃性较大,在知识点的介绍上时有言之不预,有时会让读者疲于记忆既定结论,例如在看《C++语言及编程技巧》时,很多东西只是粗略提及,让人不明就里,疑窦丛生;而看《C++Primer Plus》就好得多(也可能是翻译水平所限,作者偶尔丢出的一些冷笑话着实让我囧囧无神)。
在突击迎考时,不妨用国内教材提升外功,而在长期则用国外教材修炼内功。
3
国外教材注重引导启发,国内教材注重知识点的掌握。
国内教材的经典做法是,在课文正文中把绝大部分知识都倾囊相授,然后用习题来巩固所学、培养实践能力。而在国外教材如《信号与系统》、《离散时间信号处理》中,习题也是新知识点的重要来源,担负着进一步介绍知识、拓展深化的重任。在《信号与系统分析》中,有关求解差分方程的知识点在正文中并未详述,而是在习题中通过不断的设问而得以解答,其特点是分步设问,逐步将读者引向最终结论、新的知识。
又如在国内经济学教材《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中,课后习题绝大部分以知识点再现式的计算题出现,这一方面确实有利于巩固向之所学,迅速把握经济学学科主线;但另一方面却容易使读者模糊经济学的某些本质、并不利于读者培养深入分析思考的习惯。而国外教材《经济学》则注重引导启发,鼓励读者思考、讨论。事实上,在经济学考研中,以死板计算题作为出题模式的做法并非惯常,而深入思考分析往往是更重要的经济学研究习惯。
总的说来,国外经典教材往往比国内经典教材更为“经典”,更有利于把握学科最精髓的东西,更有利于把握学科发展的历史动向。国内教材则更有利于抓住重点、迅速构建起学科的知识体系。有条件时最好直接看英文原版教材,但更多的时候,我们要在不同的阶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