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个过程,生活是一种体验

曾有一次和一位长辈吃饭,他说,人这一辈子就是一个阶段做一个阶段的事情,把每个阶段的事情做好了,也就无怨无求了。

的确,从小我们汲汲于一个又一个的目标,从期末考试到中考高考,从毕业设计到寻找工作,从成家立业到结婚生子,人生就是一个波浪连着一个波浪的过程,在这其中有人享受了弄潮的浮华,有人忍受了谷底的寂寥,但最重要的是我们中的大多数都经受住了风浪的考验,顺利到达了人生中的彼岸。

这些天,我在读《浪潮之巅》。这本书前言的第一段写道:“近一百多年来,总有一些公司很幸运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站在技术革命的浪尖之上。一旦出在了那个位置,即使不做任何事,也可以随着波浪顺顺当当地向前漂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这十几年到几十年间,它们代表着科技的浪潮,直到下一波浪潮的来临。”

尽管在科学发现史与技术发明史上似乎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机缘巧合与轶闻传说,但从整个科技演进的历史看来,必然的是新技术的稳步到来,偶然性只决定着是谁最先接过了普罗米修斯的火炬。正如计算机芯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摩尔定律指出的那样持续升级,亦如鼓捣分立元件的父辈无法想象我们利用可编程门阵列的便捷,又如当年埋头于汇编指令的大牛们惯看今日框架编程的高效。

技术的发展也像人的一生,整个业界的实践与积累令其打上了一个阶段连着一个阶段的烙印。身处特定时代的工程师整合所能企及的技术,用时人所能理解的商业模式,满足普罗大众在特定时代所能触及的需求。

iPhone诞生的时代,是设备性能狂飙突进、移动计算方兴未艾、社交网络如火如荼的时代,手机逐渐能完成之前只有PC才能胜任的工作,而同时又以其无与伦比的便携性给予人们无穷的遐想。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索尼爱立信等巨头以各自熟悉的方式诠释着众人对现阶段电信科技所能提出的需求。

回想起自己最初看到Windows Mobile、Symbian及运行于上的手机时,我丝毫掩饰不了心中的激动:那些原先只见于PC的功能、那熟悉的文件系统,现在竟有了这么灵巧便利的载体。尽管其所能实现的指令比PC少了很多,尽管其流程多了不少繁杂,尽管其操控要求近乎苛刻的定位精准,然则毕竟是满足了当今技术条件下所能奢望的一切功能,我们还能怎样求全责备呢?

直到iPhone的出现。

触摸屏灵敏的响应、优化过的硕大图标、奉行极简的程序流程,颠覆了之前的一切戳戳点点与线性导航。在我眼中,iPhone成功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交互模式的革新。我甚至不愿意强调App Store的重要性,因为iTunes一开始就不讳言的“娱乐与同步中心”那咄咄逼人的定位,即已给了诸多厂商充足的模仿机会,更遑论iPhone出世前已然初具app雏形的iPod Click Wheel游戏。

从硬件软件的角度来说,iPhone的功能似乎其他智能手机也都能实现。是的,它们实现的都是这个时代电信科技力所能及的效用。但正如智力发展到同一阶段的孩子,优秀的教师能让他们的创造力以更令人欣喜的方式展现出来。

当所有厂商都察觉了科技生命周期过程中所处的阶段时,苹果还注意到了科技生活中所应有的体验。诚然,这听起来是很抽象。一如我对实业创新的崇拜,同时面对财务学中那些理由十足的估值假设、市场心理预期循环论证时的无奈。

国庆前和NL去了一趟798艺术区,我在看到一个抽象派画廊里的作品时颇不以为然,心生圈外人对抽象派艺术家惯有的嗤之以鼻。回头Google之方才醒悟,其实我对其略具审美能力的书法作品不也是高度抽象的吗?相同的文字传达的或许都是相同的信息,但其所承载的书法展现形式却赋予了读者不同的体验。犹记得高中时,同桌Sol曾指着一个经过复杂推导得来的数学公式,由衷地赞其优美。我开始明白,彼时我们都处在准备高考的人生阶段,但学习生活中不同的体验,让我们的生命划出了不同的曲线。

我们会发现,恰同学少年都曾风华正茂,都曾努力拼搏挥斥方遒,都曾深谙世事奔走操劳……到头来,我们都完成了生命中各个阶段应完成的任务,但相同的过程,却让我们拥有了不同的体验,有的让人终得安宁,有的令人追悔莫及。

798那个画廊的简介中有这么一句话:“通过主动地将个人体验与艺术创作相连,艺术家将艺术创作转化为了一种富于‘体验性’的日复一日的‘劳作’。”对个人体验的发掘与追求,让著名艺术家惠斯勒坚信艺术要跟颜色和谐协调,正如音乐要跟声音和谐协调,也让乔布斯执着地认为行动要跟内心和谐协调——这便是他在斯坦福大学所言之“从心而动”。

在自己寻找jobs的毕业季,让我心潮汹涌的Jobs走了。

我把他传奇的一生解读为:生命是一个过程,生活是一种体验。


些许装逼十分挨踢,望喷者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