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需要创意的技巧,是学不来的
我小时候参加过几个同学攒的作文补习,我认为浪费了很多时间,关键是,还给我造成一些误导,误以为作文水平是靠这种技法课练成的。其实完全不是!我现在回想当时给我们补习的那个语文老师,我认为她赚钱能力其实远胜她讲课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也可想而知。再者,什么是写作能力?说到底是洞察分析能力、归纳提炼能力、抽象总结能力,而文法修辞层面的东西,其实更多是叨陪末座。而前面所说的洞察分析、归纳提炼、抽象总结等能力,更多是“工夫在诗外”,需要通过人生阅历、其他学科尤其是数理学科的训练等,方能习得。
回到诗歌,什么是写诗能力?我认为说到底是对生活细节、人情世故(不必然是贬义)、人生命运的深刻体认,即所谓“初听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向来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剧中人。”有家长认为学习诗歌可以培养情感表达,让人“不那么冷血”。我想说,人性都是“十年饮冰,难凉热血”,情感表达不需要培养。例如,大学前,我听流行歌曲都只是醉心于旋律,而后来跟女孩子有过交往后,发现能听懂很多歌词了。更何况,在现代社会,让孩子情感这么丰富真地有必要么?真地必需么?真地好么?诗界有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换做你,你愿意让孩子付出如此代价咏出绝世名句么?我怀疑很多标榜要送孩子学诗的家长不乐意,可我这种不愿让孩子学诗的家长反而愿意。事实上,作为其实非常喜欢古诗词的家长,我知道还有“奉旨填词柳三变”这种路径。只要“今宵酒醒何处”“沉醉不知归路”,有点文化的都能当诗人。但前提是你得浪得出去。
更重要的是,情感的表达,需要你真正的付出。只有你曾经为了一个梦想努力过、哭过、笑过,你才能知道成功或失败后的喜悦与况味,才能咏出真正的情感丰沛的句子。就像阿根廷最后一个点球射进后,我能评价“大音希声,道不尽来路之坎坷;大喜若悲,说不明牺牲之惨怛。”
更何况一些家长还强调,“不能扼杀孩子的童心、创意”,连绘画技巧都不愿意学,“怕扼杀想象力”,那如此说来,诗歌就更不应该学。
什么时候需要学,以及到底是学什么东西
音乐,是让人愉悦的振动频率、节奏、强弱的组合;诗歌,是让人抒发真情实感、朗朗上口的意群、节拍、韵律的组合;文章,是载明传世道法、鼓舞人心的文辞、短句组合。这些东西都可以由人发自内心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那千百年来,究竟学的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学“大概率能发挥功效、让人愉悦”的组合套路。
B站Up主“叨叨冯聊音乐”有一个很好的视频——《从<平凡之路>谈:朴树的才华是被高估了还是被低估了?》,我认为其中观点很到位:即朴树的作曲编曲技法其实比较朴素(说白了就是不高),倒来倒去也就是几个简单的和弦,但由于朴树的才华灵感与情感表达下的词曲配合,使得他的曲子能出现吸引人的亮点,而编曲简单反而成了容易传唱的优点。但这种高度依赖才华灵感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低产。反过来,如果接受了音乐科班的训练,系统掌握了编曲的技法,则能保持一个持续的产出,能够为放大招憋大作赢得时间。这种情况在学术界也很多见——平时完成一些基本的发表任务,以维持教职,同时在自己喜欢的方向上,持续暗中推进。
看百度百科上朴树的履历,他是首都师范大学英语系肄业,其实也正说明,他没有系统“学”音乐,其实也能做出好音乐。
诗歌领域肯定是有很多技法可学,比如我有一本很著名的《唐宋诗词格律》。其他方面的例子就更多了,例如新闻写作,有其特定的套路,必须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例如研究报告写作,观点、图表如何呈示,都有很多套路可学。再如学术写作,就更是有很多技巧可学。
卖诗歌课的老师能不能以“我自己不会写,但是会教”的理由,拒绝“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code.”?我理解是不能。散打老师可以不是冠军,但他至少懂得基本的格斗技法。小学老师可以不是作家、数学博士,但他至少懂得基本的拼音、算术。不要求这帮卖诗歌课的老师写出个过得去的“诗”,但至少要能应用你教的技法,能拿出一些“口水诗”、高于只会敲回车键的“诗”。
如果没有,那我拿这些钱学作诗作文干啥?我何不拿去泡妞,说不定能“十年一觉扬州梦”,至不济拿这些金钱和时间精力去体验风花雪月花鸟虫鱼,不是更能写出真情实感?
人工智能的介入
刘慈欣多年前写过一篇科幻小说《诗云》,列举出了所有可能的字词组合,最终,他们“借助伟大的技术,我写出了诗词的巅峰之作”。很奇妙的是,在几年后,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让这篇科幻小说不再“科幻”,前些天刚刚爆火的ChatGPT,甚至已臻化境。
其实,有多少智能,就有多少人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其实就是人肉学习,训练好了套路,自然就能推演出创新的东西。回到教孩子“作诗”,我认为莫不如就让他反复背很多传世古诗词、古文,但《荷塘月色》这种的就算了。真说到诗歌技法,其实很多说这个的都是叶公好龙——你去翻开《唐宋诗词格律》这本书就知道我说的什么意思。
为什么卖课的很多是有意无意的骗子
为什么每年高考后很多媒体喜欢报道作文题目,却没多少报道数学压轴题?无他,你能指望几个人还看得懂?为啥卖课的要教诗歌、教做人道理?如果教硬核向的机器学习、统计学,有人能听么?坐得住么?样子还能装得下去么?自己还能骗得了自己么?
为什么卖课的很多是有意无意的骗子?一言以蔽之,生活水平提高了。美国开国元勋约翰·亚当斯说过,“我学政治与军事,子辈们方能自由学习数学与哲学;子辈们学习数学、哲学、地理、自然历史、航海技术、商业、农业,从而他们的孩子能有权利学习绘画、诗歌、音乐、建筑、雕塑、纺织、瓷艺。”
网上还有一段文字说得好,“典型的贵族追求的是‘无所不包的肤浅知识’,而不是在某一个具体学科的专门知识。无论什么话题,艺术、建筑、宗教、文学、博物学、法律等等,贵族都能侃侃而谈,知识面极其丰富,令人眼花缭乱;但在任何一个领域他们都没有深度。贵族要的是广度而不是深度,是浅尝辄止的广泛涉猎以及它带来的愉悦。贵族是杂家,不是专家,也不想当专家。在社交场合,资产阶级专家知识分子冗长而专业的夸夸其谈,令贵族厌恶。亚历山大弹琴弹得非常好,他爹说:‘你弹得这么好,不觉得惭愧吗?’因为一个国王如果能在闲暇中听听别人弹琴已经足够了。”
中等收入陷阱,说的就是“没有贵族命,确有贵族病。”以为学了个什么附庸风雅的就是长见识了,殊不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刻苦背古诗词、做数学题、练钢琴,哪个不比学点“作诗”有意义得多?曾跟一位资管大佬吃饭,席间说起他们金融街的小学有次停电,结果小孩们轮番去公共钢琴上表演才艺;这位大佬却嗤之以鼻,认为钢琴这种奇技淫巧,无益于专注主业,做好手头的事情。